《西藏人文地理》雜志(CN:54-1053/K)1994年創刊至今一如既如地沿著原初確立的方針在前行,在與時代相融和的同時,依然保持著它的風骨與氣度,讓讀者在輕松閱讀的同時進一步鞏固知識。
溫和表示溫情,一種對西藏的基本的善意和熱忱,這意味著我們不把西藏當作一個文化異域,把那里民俗、宗教、地理以一種迎合獵奇的方式向讀者展示;
我們也不持那種凌駕一切之上,仿佛有權解剖一切審視一切的冷冰冰的科學實證姿態;同時我們也不以一種不痛不癢的呆板枯燥方式,中學課堂似地做地理資料和歷史和佛教知識的生硬堆砌和灌輸。
《西藏人文地理》主要欄目:雅江水色、羌塘的女兒格桑玉珠、戈麥高地上記憶的眼睛。
作為一本文化雜志,編發的文章,不僅注重思想性,更注重可讀性、感染力和滲透力,追求高品位、高質量文章,以其豐富性及多樣性的形式呈現。將正確的思想、高尚的道德、崇高的理想、生活的哲理,巧妙地融入精美的文章當中,使讀者在輕松、愉快的閱讀中陶冶情操、凈化心靈,增強了讀者的閱讀興趣。
幾千年來,在藏族先民與青藏高原的和諧相處中,形成了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。藏文化中”自然與人”的關系密不可分,是藏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組成部分。“次仁切阿”就源自喜馬拉雅山脈的神秘傳說。西藏次仁切阿雪山博物館,就以傳說中的珠峰五仙女首領福壽仙女的藏文名“扎西次仁瑪”取名,象征著對自然變化的敬畏與對祥和生活的祝福。
張洹:一炷香,一明一滅,化作灰燼,無論是在作品中,還是在人生中,張洹一直在探究幾個問題:生、死、欲。生,是生存,而非生活,生活是更高級別的存在,年輕時的張洹,直接將身體和皮膚懟到世界的眼中,靈魂從自我中跳脫出來,站在一旁,赤裸裸地生存在各個不同的空間。1993年,在中國美術館前表演的《Angels》,是張洹在公共場所的第一件行為作品,渾身血色的張洹手持玩偶,詭異、掙扎、絕望。
黃新聰:援藏半年妻子說我變黑了變胖了,2019年12月29日,剛剛從海拔3600多米的西藏昌都市左貢縣回到0海拔的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的家時,嚴重的醉氧反應讓黃新聰頭昏腦漲,昏昏欲睡,但他并不覺得這是醉氧,廈門那口讓他心心念念的沙茶面才是他的牽掛。自從2019年7月15日,黃新聰跟隨福建省第九批援藏隊從福州出發,19日到達他的對口援藏地西藏昌都市左貢后,近半年來,他還沒有吃到過這碗陪伴了他在廈門集美區20多年的沙茶面。
潿洲島一座詩意棲居的島嶼,潿洲島的空間分為兩半:一半是海水,一半是火焰。潿洲島的時間分為兩半:一半是白天,一半是黑夜。平時的潿洲島四面皆水,如一條深海孤魚,長久地浸泡在時間的海洋,散發出遠古時代的寂靜氣息。每天下午五點半左右,整個潿洲島突然蘇醒。作為世界上最適合看夕陽的地方,位于石螺C海岸的暮崖,即將迎來觀潿洲島最迷人的時刻。
《西藏人文地理》雜志(CN:54-1053/K)1994年創刊至今一如既如地沿著原初確立的方針在前行,在與時代相融和的同時,依然保持著它的風骨與氣度,讓讀者在輕松閱讀的同時進一步鞏固知識。溫和表示溫情,一種對西藏的基本的善意和熱忱,這意味著我們不把西藏當作一個文化異域,把那里民俗、宗教、地理以一種迎合獵奇的方式向讀者展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