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聯·愛樂》雜志(CN:11-3772/J)1995年創刊至今一如既如地沿著原初確立的方針在前行,在與時代相融和的同時,依然保持著它的風骨與氣度,讓讀者在輕松閱讀的同時進一步鞏固知識。
《三聯·愛樂》主要欄目:愛樂筆記、資料庫、專訪、樂器詞典、話題、唱片說明書等。
作為一本文化雜志,編發的文章,不僅注重思想性,更注重可讀性、感染力和滲透力,追求高品位、高質量文章,以其豐富性及多樣性的形式呈現。將正確的思想、高尚的道德、崇高的理想、生活的哲理,巧妙地融入精美的文章當中,使讀者在輕松、愉快的閱讀中陶冶情操、凈化心靈,增強了讀者的閱讀興趣。
歡呼吧,榮耀的童貞女,超越萬有。最美的使女,請永遠為我們向基督禱告。”就在音樂家們朝向文藝復興前夕邁進時,黑死病隨著一艘意大利商船靠岸,登上了西西里島……14世紀最著名的教堂音樂是紀堯姆?德?馬肖(GuillaumeDeMachaut,1300-1377)的《圣母彌撒曲》(MessedeNotreDame)。作為常規彌撒的一首四聲部配樂,它并非最早的復調彌撒曲。
馬肖的這一首之所以重要,是因為它的龐大規模和四聲部織體(這在當時極為罕見)。有人認為它顯然是整體構思,也有人認為它像斯美塔納的《我的祖國》,幾段音樂之間沒有音樂上的內在關聯。無論按什么標準,《圣母彌撒曲》都是一流作品。
以“本真中的本真”享譽樂壇的指揮家佩雷茲(MarcelPeres)的版本,特別明顯地展示了《圣母彌撒曲》與早期單聲部圣詠之間的聯系,甚至會讓人感覺與佛教音樂也存在某種相似性,單純而豐滿。可惜《圣母彌撒曲》的創作背景、年代至今沒有定論,馬肖只寫下或留下六段——慈悲經、榮耀經、信經、圣哉經、羔羊經和散堂詠。
多數錄音會補充缺失的儀式音樂,使之完整。《圣母彌撒曲》的出現,仿佛文藝復興音樂的蓓蕾,使人感到單聲部的種子孕育出了多聲部的成果,即將迎來更多樣性的聲音織體。有些人以為唯有清心寡欲,過著有節制的生活,才能逃過這一場瘟疫……
《三聯·愛樂》雜志(CN:11-3772/J)1995年創刊至今一如既如地沿著原初確立的方針在前行,在與時代相融和的同時,依然保持著它的風骨與氣度,讓讀者在輕松閱讀的同時進一步鞏固知識。歌詞大意是“:萬福,天上圣母。萬福,天使之女。萬福,根基,萬福,大門。從她身上,世界上出現了一束光。